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填志愿“唯数字论”,可能错失好专业

2023-06-23 13:50:12 来源:文汇报

高考出分在即,志愿究竟怎么填?俗语云“有数字有真相”,那么只看数字指标的筛选方法,真的适用于报考吗?

日前,在2023届复旦大学附属中学专场高校咨询会现场,一幕场景让人印象深刻。一位考生母亲来到一所名校招生组咨询,抛出的第一个问题便是:“贵校试验班学生保研率多少?”在得到招生组十分明确的答复后,她才开始详细了解专业培养方案。

当天,现场约有36所高校驻场“摆摊”,除了复旦、上海交大、同济、华东师大等一批沪上名校,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等一批全国知名学府也派出招生团队,为考生和家长提供升学指导服务。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一上午咨询下来,多位负责高校招生的老师们不约而同谈到一点:这一届考生和家长们,“问”得很细。高校的就业率如何?升学率多少?毕业生去向如何?这是被问得最多的3个问题。甚至可以说,判断一个专业值不值得报,这3个指标已成为不少家庭的重要参考因子。

显然,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相对严峻的当下,考生和家长以大学的“出口”作为填志愿的参考无可厚非,但也有招生老师直言:“过度考虑数据指标并不可取,考生本人的兴趣特质、学校给出的人才培养方案是更值得参考的内容,盲目循着数字追热门,很容易错过好专业。”

三个指标好看与否,正在影响招生

就业率、保研率、大厂率——到高招咨询会现场采访,记者很快发现,这3个指标不仅是影响考生和家长报考的重要“风向标”,不少高校也有备而来,将其作为招生宣传的一大法宝。

比如,有的高校在招生宣传单上,除了列出常规的专业目录、招考要求、近三年录取分数线,上述3个指标也被印在了醒目位置,吸引家长的注意。

在现场,有部分“双一流”高校罗列了更精确的数据,把各学院专业的毕业去向数据做成专报,供考生及家长参考。还有一所外省市理工类高校更是将2022届上海生源毕业生毕业去向一一罗列。看到不少毕业生前往海内外名校深造或进入名企工作的信息后,不少考生家长加入到了排队咨询的行列……

“为了最大程度吸引考生及家长,高校招生组也卷起来了!”一位高校招生组老师无奈表示,即便招生宣传单上没有写清楚往届毕业生的相关数据,家长也会步步追问。

“通常,高校会建议考生结合自己的选考科目、兴趣来介绍优势学科,但家长的咨询重点是就业好不好、薪水高不高等更加实际的问题。”另一所来自中部地区高校的上海招生组老师坦言,如果招生时拿不出一些“好看”的数据,招生的效果就会打折扣。

上海财经大学招生就业处处长彭曦发现,近年来,家长和考生们对保研率的关注持续上升。他特别提到,由于大学生毕业人数不断上升,在市场招聘时,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水涨船高,这就进一步导致不少高分考生的家长更期望孩子完成硕博学位再就业。

比如,有的家长就会以保研率高低来给不同学校的不同专业排序,在咨询中货比三家。对于这种做法,彭曦的建议是:这样的排序站不住脚、并不可取。就以上海财大为例,学校各个专业近年的保研率基本均衡,且具体数字每年都在动态调整。彭曦坦言:“并不存在专业保研率更高就更好的说法。”

专业冷热切换是常态,不存在“万能金专业”

谈到考生和家长跟着“3个指标”填报志愿的现象,不少高教界专家也发出提醒,专业本身并无“好坏”“冷热”之分,其报考热度、就业数据往往受到社会环境、产业更新、技术发展等多种因素叠加影响,一直在变化之中。简言之,单一以指标论英雄的行为并不科学。

就拿电商专业来说。2020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互联网营销师”列入新职业,再加之电商经济、直播经济的兴起,该专业曾迎来一波报考热潮。但两三年后,这个专业“光环”不再,报考情况和其他普通专业相差无几。

“实际上,大学的专业,尤其是新兴专业,一定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迭代更新。”在上海财大教授崔丽丽看来,电商专业的快速冷热切换,其实暴露出考生对专业、对职业认知的局限性。比如,不少人将电商专业直接与网上卖货画等号,认为专业培养的就是带货主播。但实际上,电商涉及主播、供应链、运营等行业全链条。“当下,正逢电商数字化转型,就拿上海财大来说,我们主要聚焦学生从事数据分析、智能化决策和管理能力的培养,这些能力也是不被AI打败的关键。”崔丽丽说。

还有专家提醒,往届毕业生的去向数据与学生进入大学学习4年甚至7年后的情况,存在一定“时差”。不难发现,近年来,包括心理学、医学、教育学等在内的一批专业,都纷纷“回暖”;而物流管理、公共事业管理等一批专业,则开始有所“退烧”。

以心理学为例,近年来,国人对心理健康的关注不断提升。根据教育部等发布的相关规定,中小学校每校至少配备一名专兼职心理教师,相关专业人才需求量也由此增加。

多位负责招生的高校教师表示,如果家长或考生仅仅跟着某些数据指标来填报,很可能会错过一些有前景的好专业。

“如今,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已经从培养‘学会’知识的学生,转向培养‘会学’的学生。在填报志愿时,相比过度考虑数据指标,家长和考生更应当从个人专长、学习能力、未来规划的角度做好思考。”彭曦给考生和家长的建议是:在填志愿时,高校为人才培养制定的具体方案,包括学校的师资结构等,都是值得关注的地方。而所谓专业的“冷热”,很多时候都是人为制造的定义、“标签”。“考生把眼光放长远,就会发现,没有永远的热门‘好专业’,也没有永远的冷门‘差专业’,更没有适合每个人的‘万能金专业’。”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