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关注 >

“南麒北马”精神永续

2023-08-24 15:18:11 来源:北京日报

马龙

对于热爱京剧艺术的观众来说,“南麒北马”一词并不陌生,这指的是上海的周信芳先生和北京的马连良先生。这两位大师在京剧史上具有极其崇高的艺术地位是毋庸赘言的,但这二位何时被观众冠以“南麒北马”之名,确实很难考证。我想首先是观众认为周久居上海,马常驻北京,双峰并峙,因而得名。同时,麒派和马派的代表作中有不少是相同的剧目。比如,《四进士》《清风亭》《一捧雪》《打严嵩》等,但各有各的流派风格。观众也喜爱他们的表演相互比较,认为他们在艺术上旗鼓相当,进而将其冠名“南麒北马”。笔者曾查阅史料,从他们二人在以往艺术上的几次交集中,得到了一些新的了解和感悟。


(资料图片)

未曾约定的首次合作

马连良和周信芳的首次合作演出始于1927年。这年春节,上海老天蟾舞台约请马连良南下演出,本来指定与马合作演出的对象是著名坤旦琴雪芳。琴本名马金凤,曾与马在南京并挂头牌合作过一期,反响良好。多年以后,她的弟弟马盛龙拜在了马连良门下。因临近演出之时,琴突患严重感冒而失声,无法登台。剧场方面只得与“天蟾”的坐班班底(戏院自属剧团)首脑麒麟童(周信芳)商议,这期演出临时改为马连良与周信芳两大老生领衔,因此创造了他们二人首次合作演出的机会。

老生与旦角合作,相对容易,生旦剧目也比较多。而这种仓促之间形成的马周合作,则让二人着实费了一番心思。以前制定的生旦对儿戏不得不进行调整,马周除了上演各自的拿手好戏之外,必须要演出一些同台合作的剧目,否则就会直接影响上座率。当时上海各大戏院林立,都有出类拔萃的好角驻场,业内竞争十分激烈。

马周设计的合作形式为马连良多应唱工老生,周信芳以做工老生为主,发挥他们的各自优长。第一出合作剧目为全部《借东风》,马连良饰诸葛亮,麒麟童前饰鲁肃、后饰关羽;然后又合演全部《甘露寺》,马连良前饰乔玄、后饰鲁肃,麒麟童饰刘备;以后分别为全部《雪杯圆》,马连良前饰莫成、后饰莫怀古,麒麟童饰陆炳;《火牛阵》,马连良饰田单,麒麟童饰田法章;两人共同合作的剧目近十出之多,阵容十分硬整,演出精彩纷呈。加之上演他们各自的代表剧目,使得天蟾舞台票房火爆,从竞争激烈的上海京剧市场脱颖而出。这次由偶发事件而产生的临时合作演出,却让二人默契地碰撞出了艺术的火花,受到上海观众的热烈欢迎。

成功的背后必有原因,当时的天蟾舞台排列的主演排位为马连良、麒麟童、刘汉臣、王芸芳。包银马连良最大,他又是院方特别邀请来的京城名家,出演大轴理所应当。但马连良没有这样做,除了他和周信芳合作的剧目外,他要求院方把他的个人剧目安排在压轴,礼让周信芳演大轴。在二人的合作戏中,上演的多数是马连良的代表剧目,周信芳在演出中有时甘居配角位置,且二人绝没有争牌位、吃戏醋的陋习。王芸芳与马周的包银相距甚远,但在合演的剧目中,王的名字与马周并列,说明在这两位开明主演的思想里,根本就没有戏班陈规中“等级”的观念。

当媒体访问马连良时,他这样表述:“平心而论,我们的角儿未见得比人家硬上多少,那么我们生意轰轰烈烈,人家却生意差了,却是为何?原来是靠我们后台一口气儿卖得钱。我们一下后台,彼此亲亲热热,气儿老是顺着。到了外台,除了铆上,没有别的心思,戏自然分外精彩了。听戏的一痛快,一传十,十传百,生意便蒸蒸日上了。”

“马北周南”俱负时誉

马连良和周信芳1927年在上海的演出,在南方开创了京沪老生名家合作的先河。在北方业界尚对此事颇有争议之时,京剧界有名的经营高手李华亭却暗竖大拇指,同时也激发了他的想象。1933年,李华亭接管了天津的春和戏院,当时周信芳正在天津演出,李华亭为了将马周这个新颖的组合介绍到北方,力邀马连良和周信芳在春和戏院再次合作。从业界行规上说,这次才是南麒北马真正意义上的“首次”合作。

因为马连良刚刚在“春和”演出不久,这次马周的合作自4月13日至16日为四天六场的短期演出,合作形式延续1927年上海模式。《十道本》中,马连良饰李渊,麒麟童饰褚遂良。《一捧雪》中,马连良前饰莫成、后饰莫怀古,麒麟童饰陆炳。《摘缨会》中,马连良饰楚庄王,麒麟童饰唐狡。《小桃园》中,马连良饰“哭灵牌”之刘备,麒麟童前饰刘备、中饰黄忠、后饰关羽。《武乡侯》中,马连良饰诸葛亮,麒麟童饰郑文。全部《借东风》中,马连良饰诸葛亮,麒麟童前饰鲁肃、后饰关羽。

虽然此次合演仅仅六场,却在北方京剧界和舆论界引起不小的震动,除了观众大过戏瘾外,主流媒体多有鞭辟入里的分析和赞誉,《天津商报》这样写道:“麒麟童领导之移风社与马连良所携有之扶风社,此次携手合作,已于昨晚在春和院同台出演。开北方未有之创局,呈剧界罕见之奇观,亦可谓一时之盛事矣……须生成名者,大都又抱有门户之见,不肯低首下人,宁为名旦之搭配,不作同行之提携。因此须生势力,寝以式微,几难拔振。此次扶风、移风两社之首领推诚合作,就此一点而论,固已使人佩慰也。”《大公报》甚至大胆提前预测:“闻于富连成社满期后,继者为马连良、周信芳(麒麟童),马北周南,俱负时誉,今番合作,定能于剧界放一异彩也。”

“南麒北马”各有千秋

时间到了1953年,中央组织赴朝慰问演出团,贺龙元帅担任总团长,慰问团以梅兰芳、马连良、周信芳、程砚秋四位大师为领衔主演,未曾出发已轰动鸭绿江两岸。到达朝鲜以后,物质条件极为艰苦,根本找不到一间有屋顶的房间让四位艺术家休息。演出的条件也是几位大家从未经历过的,有时在露天的广场上演出,不时有阵阵大风刮过,卷起各种桌围椅帔等舞台道具。有时在坑道内演出,不但要走上百级的台阶,还要忍受坑道内的异味。一次在教场上听贺龙同志的报告,大雨倾盆而下,四位艺术家的大衣内注满了雨水。

演出一场接续一场,根本来不及排戏,四位艺术家从未就剧目的选择、演员的搭配和牌位的顺序提出过任何不满的意见,总是服从命令听指挥,按照程、周、马、梅的次序为志愿军官兵们上演他们各自的拿手好戏。他们的演出有时自领一军,有时互相合作,让志愿军战士们过足了戏瘾。他们在“志后”的演出,可以说是空前绝后、轰动一时。四位大师同台献艺,梅兰芳主演《贵妃醉酒》,马连良主演《断臂说书》,周信芳主演《徐策跑城》,程砚秋主演《三击掌》。为了满足志愿军的要求,马周第三次合作演出全部《借东风》,让广大指战员欢欣鼓舞。当时“志后”负责后勤的黄澍霖处长曾对笔者说:“这样的演出规模根本没听说过的,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海外,以前从来未曾出现过如此强大的演出阵容,我为咱们国家能有这样的艺术家而骄傲!”贺龙总团长是个懂戏之人,他在看过马周二人各自演出的拿手好戏《四进士》后,对两位艺术家赞叹不已,连连说道:“真不愧是南麒北马,各有千秋啊!”

“南麒北马”,不单是对周信芳和马连良在艺术成就上的肯定,在他们身上更体现出一种为了观众、为了艺术、为了大局团结协作、屈己让人的高尚精神。特别是在今天,文艺领域内常常提倡艺术名家强强联合、携手共进,而马周两位大师在近百年前就已经参透了其中的精神。京剧最讲究传承,传承的不单是流派技艺,更是大师精神。如今,上海京剧院和北京京剧院联手,即将为观众奉献“南麒北马艺千秋”三场演出,也正是这种精神的传承。

(作者为马连良嫡孙、马连良艺术研究会负责人)

关键词: